鬼针草
时间:2017-11-17 来源: 作者: 阅读:
【拉丁学名】Bidentis Bipinnatae Herba
【别名】鬼钗草,鬼黄花、山东老鸦草,婆婆针,鬼骨针,盲肠草、眺虱草,豆渣菜、叉婆子,引线包、针包草、一把针,刺儿鬼、鬼蒺藜等。
【地理分布】生于路边、荒野或住宅旁。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。
【形态特征】干燥全草,茎略呈方形,幼茎有短柔毛。叶纸质而脆,多皱缩、破碎,常脱落。茎顶常有扁平盘状花托,着生10余个呈针束状、有四棱的果实,有时带有头状花序。气微,味淡。
【药性】①《本草拾遗》:"味苦,平,无毒。"
②《泉州本草》:"性温,味苦,无毒。"
【归经】归肝、肺、大肠经。
【功能主治】清热,解毒,散瘀,消肿。治疟疾,腹泻,痢疾,肝炎,急性肾炎,胃痛,噎膈,肠痈,咽喉肿痛,跌打损伤,蛇虫咬伤。
【药理作用】将等量鬼针草与海州常山混合制成的水煎剂或酒精浸剂,予大鼠口服,剂量为10克(生药)/公斤/天,共五天,对甲醛性及蛋清性"关节炎"均有明显的消炎作用。豨莶草与海州常山混合制成的水煎剂同且口服,同样有效,说明鬼针草可代替稀英草作消炎药应用。单味鬼针草或海州常山、豨莶草均无明显作用;说明它们之间有相互加强的作用。作好制剂后临时合并应用,同样有效,说明它们混合后作用增强,并非生成新的成分。从复方中分离出的总生物碱及类甾醇虽均有消炎作用,但作用较弱,似非主要成分。其中含大量胆碱,非消炎成分,却可引起副作用如唾液分泌、流泪等。
鬼针草的乙醇浸液在体外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有抑菌作用,花、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有抑菌作用。
【炮制方法】除去杂质,抢水洗净,稍润,切成1~2cm小断,干燥。
【真伪鉴别】可以从各自的果实特征着手。瘦果扁平,顶端有两个刺者,就是大狼把草。瘦果细棒状,顶端有3----4个刺的,就是鬼针草或是功效,主治和鬼针草一样的婆婆针。当然,也有极少数鬼针草的顶端只有两个刺者。
【采收和储藏】夏、秋间采收地上部分,晒干。
上篇:
下篇: